用成功发射向领袖复命交卷
4月12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视察,代表党中央和,向发射场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强调“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场,是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桥头堡,在我国航天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牢记主席期望嘱托,创造更多中国奇迹。27天后的5月10日凌晨,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巨响,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文昌航天人用成功发射夺取新年度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首战首胜,以优异成绩向习主席复命交卷。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全面胜利!”在空间站建造暨天舟四号任务誓师动员大会上,文昌航天人倍感振奋、斗志昂扬,“决胜空间站、建功新时代”的声声誓言响彻会场,令人热血沸腾。
曾经,他们在长五B首飞任务中,成功排除射前3分钟故障;在探火任务中,打赢了‘36小时攻坚’;在嫦娥五号任务中,顶住深度并行、7轮台风的空前压力;在天舟二号任务中,越是艰险越向前勇夺成功……勇开“顶风船”、敢啃“硬骨头”,一个个动人故事,述说着文昌航天人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浩瀚征程。
任务实施过程中,文昌发射场所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第一时间下发学贯习主席重要讲线个学深悟透”,采取党委常委会、党员干部大会等方式,组织科技人员广泛开展“牢记主席期望重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主题讨论和“再向主席说说心里话”主题征文,学新闻通稿、看新闻联播,把主席重要讲话传达到每一级党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个科技人员……各单位采取设置“畅言榜”、制作“圆梦卡”、立起“嘱托旗”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请主席放心”“向主席报告”“向主席保证”“向主席立军令状”等表心声活动,组织航天工作者把内心最想对主席说的话写出来,写成诗歌诵出来,谱成歌曲唱出来,汇聚腾飞“好声音”,奏响忠诚“主旋律”。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早在3月上旬,他们便完成了1870名参试人员的定岗定位和259名重要岗位和新上岗、换岗人员的上岗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并结合射后恢复、发射场改造、例行试验等时机,系统开展基础知识培训、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急处置训练演练,有效提升了人员遂行任务能力。翻开资料,一个个鲜活的数据跃然纸上:平均年龄33.1岁,他们中,博士学历占比3.4%,硕士学历占比32.6%,年轻有为,是文昌航天人身上最鲜明的特质。
周密组织实施,确保圆满成功。同时,发射场科技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按照任务流程逐个阶段、逐个项目、逐个步骤分析识别风险,充分借鉴以往重大工程任务应急处置有关成果,完善紧急关机、推迟发射、推进剂泄回等18份射前关键预案,迭代完善发射场区指挥部《发射日指挥决策方案》,在煤油加注、液氧加注和射前补加等关键节点设立强制决策点,积极组织全系统、全要素演练,进一步熟悉流程、锻炼队伍、检验机制。
“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通过体系推进习主席视察中心西昌、文昌发射场重要讲话的学习贯彻,中心科技人员投身发射任务热情愈发高涨,航天报国、航天强国的志向信念更加坚定,纷纷将学习热情转化为向天图强的不竭动力。”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表示。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指挥控制大楼、测控点号……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处处可见航天工作者们承压奋战、连续奋战、坚守奋战的忙碌身影。
“与天舟三号任务相比,此次任务的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由原先的35天优化为27天,产品测试与文昌发射场后续建设规划论证推进、发射场技术改造等大项工作并行展开,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介绍,针对天舟四号发射任务技术状态变化大、工作统筹要求高的特点,发射场系统立足“早”字抓好任务准备工作,做到系统谋划、扎实准备、紧前落实。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早在任务开始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便早早与参研参试各方协调沟通任务工作计划,针对当前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该中心党委研究明确了“一个体系推进、三个重中之重”工作指导布局,把空间站建造作为关键,紧紧围绕成功发射调配力量资源,科学统筹人员定岗、厂房分配、设备维护等各项工作,全力根据天舟四号飞行任务测试发射流程优化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深入分析火箭系统17项技术状态变化和发射场系统14项技术状态变化,专题开展技术交流和双向质量交底,将变化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到岗位末端,确保过程安全顺利。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质量是航天发射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这是文昌航天人心中融入血脉的信条。
在这里,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作间,都可以看到一张张醒目的责任牌,上面清楚地写着设备名称、责任人以及填写时间。就是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将质量管理责任细化到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人员。而这,只是他们重视质量的一个细节体现。
“双想”复查、“双岗四检查”、“五按”“五不操作”等法规制度,“双向质量交底”“严把三关”“防三躁”“防三误”等管控措施……一项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为天舟四号的成功发射保驾护航。任务实施中,发射场科技人员严格质量把关,充分运用“一二岗联合双想”“班前班后会”等好做法,加强参试设备状态维护和巡查,做好测试数据复查对比,特别是加强与历史数据的纵向比对和以往问题的再盘点,有效确保了航天发射任务过程结果“双圆满”。
自立自强,创新超越。近年来,西昌卫星中心始终紧盯短线和重难点问题,系统谋划、预置能力、紧前落实,着力加快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建设步伐。
国产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发射场系统适应性改造、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腐蚀防腐等关键技术研究……走进该中心,一股强劲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利用任务间隙,广大科技人员承压奋战、连续奋战、坚守奋战,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有效提升了设施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航天发射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10日凌晨,漆黑的夜幕下,巨大的探照灯将发射塔架和火箭照射得格外清晰。
“5、4、3、2、1!点火!”顷刻间,伴着01指挥员王宇亮的洪亮口令,烈焰喷薄而出,照亮海天之间。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飞向无垠的宇宙。
当庆贺成功的“大红屏”亮起的那一刻,王宇亮内心激动不已,久久难以平静。对于一位新晋01指挥员,连续3次执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挑战和飞跃式的成长。
曾经,2021年5月29日,在天舟二号发射任务中,王宇亮就献上了自己的“处女作”,首次担任发射阵地01指挥员。自201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王宇亮便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与“天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17年的天舟一号任务中,他担任一级动力系统箭上小组长,带领组员参与故障排查工作,为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积极贡献。如今,多次在重要岗位上摔打磨炼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01”。王宇亮坦言:“此次任务是习主席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的首战,也是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新年度首战,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和同事们始终牢记主席期望嘱托,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全力以赴确保圆满成功。”
由于本次天舟四号任务从火箭运抵发射场到点火发射,仅经历不到三十天,时间余量少,意味着必须争分夺秒,工作更加繁重。
“大家在后续任务中,对测试流程、人员定位等问题的考虑细、考虑全,对于我们系统,每个阶段都是关键阶段……”时针回拨到任务准备阶段,每天一大早,发射场火箭动力系统连接器指挥员郑佳焜就马不停蹄地组织团队召开双想会,讨论任务方案预案。明晃晃的阳光照进会议室,随着细小的尘埃一同在空中飞舞的,还有这些航天工作者互相碰撞的思维火花。
明亮的测试发射大厅内,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牵动着航天工作者的心。火箭控制系统指挥员张博正带领岗位操作手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判读这些密密麻麻的测试数据,细心复查比对。
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内,动力系统也在进行多项技术功能测试,指挥员王磊自从任务开展以来,已经连续好几个周末没有休息。大伙想让他休息一下,他却婉言谢绝,一句“岗位人员还在战斗,作为指挥员更不能后退!”的话语,道出了文昌航天人的拳拳初心。
当火箭穿越天际,发射场指控中心准确捕获目标,稳定跟踪,圆满完成测量弧段。在这里,一场能力提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新一代指挥显示系统投入使用,指挥平台从电脑端迁移到移动平台,指挥决策更加高效;中心计算机系统引入云计算技术整合闲置计算资源,让多任务并行成为现实;航天发射测控任务全面自动化实现,以往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值班机房,而今只剩下高智能计算机在收集处理数据……一个个创新突破,见证着他们全力以赴保成功的铮铮誓言。
牢记主席期望嘱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当“天舟”再一次从这座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驶向太空,5月10日,文昌航天人用一次激动人心的成功发射向习主席复命交卷,唱响了遨游太空新征程的又一乐章。